计算机网络管理复习

三葉Leaves Author

第一章 网络管理概论

1.1 网络管理基本概念

1.1.1 网络管理定义

网络管理是指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,并能提供有效、可靠、安全、经济的服务。网络管理完成两个核心任务:

  1. 网络监视:对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,了解网络当前状态是否正常
  2. 网络控制:对网络的运行进行控制,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分配,优化网络性能

1.1.2 网络管理目标

网络管理的目标是使网络的性能达到最优化,最大限度地满足网络管理者和网络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要求:

  • 有效性:网络能够高效地传输数据
  • 可靠性:网络运行稳定,故障率低
  • 开放性:支持多种标准和协议
  • 综合性:能够管理各种网络设备和服务
  • 安全性:保护网络免受攻击和非法访问
  • 经济性:以合理的成本提供网络服务

1.1.3 网络管理对象

被管对象是对网络资源的抽象表示,主要分为两类:

硬件资源

  • 物理介质:网卡、双绞线、同轴电缆、光纤等
  • 计算机设备:处理机、打印机、存储设备等
  • 网络互连设备:中继器、网桥、交换机、路由器、网关等

软件资源

  • 操作系统
  • 应用软件
  • 通信软件:实现通信协议的软件,如FDDI、ATM等
  • 网络设备软件:路由器软件、网桥软件、交换机软件等

1.2 网络管理系统架构

1.2.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要素(🙂)

现代网络管理系统由四个核心要素组成:

  1. 网络管理者(Network Manager)

    • 也称网络管理站或管理进程
    • 位于网络系统的主干或接近主干位置的工作站、微机等
  2. 网络代理(Managed Agent)

    • 位于被管理设备内部的代理程序
    • 负责转换管理者命令和信息
  3. 网络管理协议(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,NMP)

    • 用于网络管理者和管理代理之间传递信息
    • 完成信息交换安全控制的通信规约
  4. 管理信息库(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,MIB)

    • 对通过网络管理协议可以访问信息的精确定义
    • 是一个信息存储库

1.2.2 网络管理系统层次结构

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管理站和代理两部分,其层次结构从下到上包括:

  1. 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
  2. 通信协议栈:OSI、TCP/IP等通信协议,以及SNMP、CMIP等网络管理协议
  3. 网络管理框架(Network Management Framework)
  4. 网络管理应用(Network Management Application)

网络管理框架提供的功能

  • 为存储管理信息提供数据库支持
  • 提供用户接口和用户视图功能
  • 提供基本的管理操作

1.2.3 网络管理系统配置

集中式管理

  • 网络中至少有一个结点担当管理站角色
  • 管理站包含网络管理应用(NMA)
  • 优点:管理人员可以有效控制整个网络资源
  • 缺点:对于大型网络显得力不从心

分布式管理

  • 多个管理站协同工作
  • 适合大型网络环境
  • 符合分布式计算模型发展趋势

委托代理(Proxy)

  • 用于管理不支持标准网络管理协议的设备
  • 委托代理与非标准设备之间运行专用协议
  • 委托代理与管理站之间运行标准协议
  • 起到协议转换的作用

1.3 网络管理功能域

ISO将网络系统管理任务划分为5个功能域(FCAPS模型):

1.3.1 故障管理(Fault Management)

目标:尽快发现故障,找出故障原因,及时采取补救措施

功能模块

  1. 故障检测和报警功能

    • 记录系统出错情况和可能引起故障的事件
    • 存储在运行日志数据库中
    • 主动发送出错事件报告
  2. 故障预测功能

    • 对可能引起故障的参数建立门限值
    • 监视参数值变化
    • 超过门限值时发送警报
  3. 故障诊断和定位功能

    • 对设备和通信线路进行测试
    • 找出故障原因和故障地点
    • 包括连接测试、数据完整性测试、协议完整性测试等

1.3.2 配置管理(Configuration Management)

目标:设备初始化、维护和关闭网络设备或子系统

主要功能

  • 定义配置信息
  • 设置和修改设备属性
  • 定义和修改网络元素间的互联关系
  • 启动和终止网络运行
  • 发行软件
  • 检查参数值和互联关系
  • 报告配置现状

1.3.3 性能管理(Performance Management)

基本功能

  1. 实时数据采集

    • 跟踪系统、网络或业务情况
    • 监测流量、负载、丢包、温度、内存、延迟等性能指标
    • 可设置数据采集间隔
  2. 数据分析和统计

    • 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
    • 判断是否处于正常水平
    • 自动形成管理报表
    • 以图形方式显示网络性能状况
  3. 运行日志维护

    • 维护并检查系统运行日志
  4. 性能预警

    • 为重要指标设定阈值
    • 超过阈值时发出警报
  5. 性能分析报告

    • 生成性能趋势曲线
    • 生成性能统计分析报表

1.3.4 计费管理(Accounting Management)

功能

  • 计算网络建设及运营成本
  • 统计网络资源利用率,确定计费标准
  • 通知用户应缴费用
  • 支持用户费用上限设置
  • 保存收费账单及原始数据

计费类型

  1. 基于网络流量计费:根据用户网络流量收费
  2. 基于使用时间计费:根据使用时间长短收费
  3. 基于网络服务计费:根据使用的网络服务收费

1.3.5 安全管理(Security Management)

目标:确保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,防止攻击破坏

主要内容

  • 安全信息分发(密钥分发、访问权设置等)
  • 安全通知(非法侵入、无权访问等)
  • 安全服务措施的创建、控制和删除
  • 安全相关事件的记录、维护和查询

涉及方面

  1. 安全信息维护
  2. 资源访问控制
  3. 网络安全技术

1.4 网络监控技术

1.4.1 管理信息分类

对网络监控有用的管理信息分为3类:

  1. 静态信息

    • 系统和网络的配置信息
    • 例如:路由器端口数、工作站标识、CPU类型等
    • 不经常变化
  2. 动态信息

    • 与网络事件和设备工作状态相关
    • 例如:传送的分组数、网络连接状态等
    • 实时变化
  3. 统计信息

    • 从动态信息推导出的信息
    • 例如:平均每分钟发送的分组数、传输失败概率等

1.4.2 通信机制

代理和监视器之间有两种通信技术:

  1. 轮询(Polling)

    • 请求-响应式交互
    • 监视器向代理发出请求
    • 代理响应并返回信息
  2. 事件报告(Event Reporting)

    • 代理主动发送消息给管理站
    • 可定时发送状态报告
    • 可在检测到特定事件时发送报告

1.5 性能监视

1.5.1 性能指标分类

面向服务的性能指标

  1. 可用性(Availability)

    • 网络系统对用户可利用时间的百分比
    • 计算公式:A = MTBF/(MTBF + MTTR)
    • MTBF:平均无故障时间
    • MTTR:平均维修时间
  2. 响应时间(Response Time)

    • 从用户输入请求到系统返回结果的时间间隔
    • 对用户生产率影响很大
    • 响应时间小于1秒时事务处理速率明显加快
  3. 正确性(Correctness)

    • 网络传输的正确性
    • 监视传输误码率
    • 发现线路故障和通信干扰

面向效率的性能指标

  1. 吞吐率(Throughput)

    • 一段时间内完成的数据处理量
    • 接受用户会话的数量
    • 处理呼叫的数量
  2. 利用率(Utilization)

    • 网络资源利用的百分率
    • 与网络负载相关
    • 负载增加时利用率增大,响应时间变长

1.5.2 网络利用率分析方法

基本思想:观察链路实际通信量与规划容量的比较

分析步骤:

  1. 计算各链路负载占总负载的百分率(相对负载)
  2. 计算各链路容量占总容量的百分率(相对容量)
  3. 计算相对负载与相对容量的比值(相对利用率)
  4. 根据相对利用率调整链路容量配置

1.6 网络控制

1.6.1 配置控制

配置管理功能模块详解:

  1. 定义配置信息

    • 描述网络资源的特征和属性
    • 包括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
  2. 设置和修改属性

    • 限制条件:
      • 只有授权管理站才可以修改
      • 硬件配置信息不可改变
    • 修改类型:
      • 只修改数据库
      • 修改数据库并改变设备状态
      • 修改数据库并引起设备动作
  3. 定义和修改互联关系

    • 网络资源之间的联系和连接
    • 包括拓扑结构、物理连接、逻辑连接等
    • 支持联机修改
  4. 启动和终止网络运行

    • 验证资源属性设置
    • 发送确认应答
    • 允许检索统计信息
  5. 发行软件

    • 向端系统和中间系统发行软件
    • 装载指定软件
    • 更新软件版本
    • 配置软件参数

1.6.2 安全控制

安全需求

  1. 保密性(Secrecy):信息只能由授权用户读取
  2. 数据完整性(Integrity):信息只能被授权用户修改
  3. 可用性(Availability):授权用户可以正常使用网络资源

安全威胁类型

  1. 中断(Interruption):破坏可用性
  2. 窃取(Interception):破坏保密性
  3. 篡改(Modification):破坏完整性
  4. 假冒(Fabrication):破坏完整性

对网络管理的安全威胁

  • 管理系统失灵
  • 发出错误管理指令
  • 破坏网络正常运行

1.7 网络管理标准

1.7.1 主要标准体系

  1. SNMP体系结构

    • 基于TCP/IP参考模型
    • 优点:简单性和实用性
    • 广泛应用于Internet管理
  2. CMIP体系结构

    • 基于OSI参考模型
    • 优点:通用性和完备性
    • 应用于电信网管理标准(TMN)

1.7.2 网络管理平台

市场上的商用网络管理系统:

  • 主机厂家产品:IBM NetView、HP OpenView
  • 网络产品制造商产品:Cisco Works2000、Cabletron Spectrum

1.8 小结

网络管理概论涵盖了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、系统架构、功能域、监控技术和标准体系。重点掌握:

  1. 网络管理的定义和目标
  2. 网络管理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
  3. FCAPS五大功能域的具体内容
  4. 性能监视的关键指标和分析方法
  5. 网络控制的配置管理和安全管理
  6. SNMP和CMIP两大标准体系的特点

第二章 抽象语法表示ASN.1

2.1 网络数据表示概述

2.1.1 ASN.1基本概念

**抽象语法表示ASN.1(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)**是一种形式语言,用于定义应用数据的抽象语法和应用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。

**基本编码规则BER(Basic Encoding Rule)**是与ASN.1配套的编码规则,用于将ASN.1定义的应用数据转换成比特串在网络中传输。

2.1.2 表示层功能

在OSI/RM框架中,表示层提供统一的网络数据表示。表示实体定义应用数据的抽象语法,类似于程序设计语言的抽象数据类型。

数据转换过程

  1. 应用协议按预定义抽象语法构造协议数据单元
  2. 表示实体对应用层数据进行编码,转换成二进制比特串
  3. 比特串由传输实体在网络中传送
  4. 在各端系统内部,应用数据映像成本地特殊形式

2.2 ASN.1语法规则

2.2.1 文本约定(Lexical Conventions)

  1. 布局规则:多个空格和空行等效于一个空格
  2. 标识符规则
    • 标识符以小写字母开头
    • 类型指针和模块名以大写字母开头
    • ASN.1内部类型全部用大写字母表示
    • 关键字全部用大写字母表示
  3. 注释规则:以一对短线(–)开始,以一对短线或行尾结束

2.2.2 主要符号

1
2
3
4
5
6
7
::=     定义为(产生式)
{} 集合或序列的界定符
[] 可选项或标签的界定符
() 子类型或值的界定符
| 选择符
.. 范围符
-- 注释符

2.3 数据类型系统

2.3.1 标签系统

每个数据类型都有一个标签(Tag),标签有类型和值,数据类型由标签的类型和值唯一决定。

标签类型

  1. 通用标签(UNIVERSAL):标准定义的类型,适用于任何应用
  2. 应用标签(APPLICATION):具体应用定义的类型
  3. 上下文专用标签(CONTEXT SPECIFIC):用符号[n]表示,在特定范围内适用
  4. 私有标签(PRIVATE):用户定义的标签

2.3.2 数据类型分类

1. 简单类型
由单一成分构成的原子类型,包括:

基本类型组

  • BOOLEAN:布尔类型,值为TRUE或FALSE
  • INTEGER:整数类型,可定义命名值
  • BIT STRING:比特串类型
  • OCTET STRING:字节串类型
  • REAL:实数类型,表示为M × B^E(M和E为整数,B为2或10)
  • ENUMERATED:枚举类型,值为命名的整数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-- 枚举类型示例
EthernetAdapterStatus ::= ENUMERATED {
normal(0),
degraded(1),
offline(2),
failed(3)
}

-- 整数类型示例
EthernetNumberCollisionsRange ::= INTEGER {
minimum(0),
maximum(1000)
}

字符串类型组

  • NumericString、PrintableString、T61String等
  • 都是OCTET STRING的子集

对象标识符类型组

  • OBJECT IDENTIFIER:对象标识符,由整数序列组成
  • Object Descriptor:对象描述符,人工可读形式
1
2
3
4
5
-- 对象标识符示例
internet OBJECT IDENTIFIER ::= {
iso(1) org(3) dod(6) 1
}
-- 值为:1.3.6.1 或 iso.org.dod.1

特殊类型组

  • NULL:空类型,无值
  • EXTERNAL:外部类型
  • UTCTime:世界通用时(YYMMDD格式)
  • GeneralizedTime:通用时间(YYYYMMDD格式)

2. 构造类型
由多个成分构成的类型:

序列类型(SEQUENCE)

  • 元素有序
  • 可包含不同类型元素
  • 支持OPTIONAL和DEFAULT
1
2
3
4
5
6
7
8
9
-- 序列类型示例
Person ::= SEQUENCE {
name IA5String,
age INTEGER OPTIONAL,
address IA5String DEFAULT "Unknown"
}

-- 序列值示例
person Person ::= {name "Tony", age 25}

序列OF类型(SEQUENCE OF)

1
2
3
-- 相同类型元素的序列
Seats ::= SEQUENCE OF INTEGER
seats Seats ::= {20, 30, 40}

集合类型(SET)

  • 元素无序
  • 其他特性与SEQUENCE相同
1
2
3
4
5
6
-- 集合类型示例
Person ::= SET {
age INTEGER,
name IA5String
}
person Person ::= {25, "Tony"} -- 顺序可变

集合OF类型(SET OF)

1
2
VipSeats ::= SET OF INTEGER
vipseats VipSeats ::= {60, 80, 120}

3. 标签类型
给现有类型加上新标签:

隐含标签(IMPLICIT)

  • 用新标签替换老标签
  • 编码时只编码新标签
  • 产生较短编码

明示标签(EXPLICIT)

  • 在基类型上加新标签
  • 编码时新老标签都编码
1
2
3
4
5
6
-- 标签类型示例
Parentage ::= SET {
subjectName [1] IMPLICIT IA5String,
motherName [2] IMPLICIT IA5String OPTIONAL,
fatherName [3] IMPLICIT IA5String OPTIONAL
}

4. 其他类型

CHOICE类型

  • 可选类型的联合
  • 运行时确定具体类型
1
2
3
4
5
6
-- CHOICE类型示例
Prize ::= CHOICE {
car IA5String,
cash INTEGER,
nothing BOOLEAN
}

ANY类型

  • 表示任意类型的任意值
  • 实际类型也未知
1
2
3
4
-- ANY类型示例
SoftwareVersion ::= ANY
-- 或
SoftwareVersion ::= ANY DEFINED BY INTEGER

2.4 子类型

2.4.1 子类型概念

子类型是通过限制父类型的值集合而导出的类型,子类型的值集合是父类型的子集。

2.4.2 产生子类型的方法

1. 单个值
列出子类型可取的各个值:

1
SmallPrime ::= INTEGER (2|3|5|7|11|13|17|19|23|29)

2. 包含子类型
使用INCLUDES关键字:

1
First-half ::= Months (INCLUDES First-quarter | INCLUDES Second-quarter)

3. 值区间

  • 标题: 计算机网络管理复习
  • 作者: 三葉Leaves
  • 创建于 : 2025-09-13 15:59:04
  • 更新于 : 2025-09-26 18:02:36
  • 链接: https://blog.oksanye.com/8cf36075c703/
  • 版权声明: 本文章采用 CC BY-NC-SA 4.0 进行许可。
评论